看不懂红外热图?别担心,读图入门教程来啦

2024-04-25

你是不是做完红外热成像检测之后,看着五颜六色的自己就懵了呢?不借助AI报告,只能大呼看不懂。别担心!今天就为大家准备了一篇超级简单易懂的红外热图入门教程,让你秒懂红外热图的魔力!


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医用红外热成像使用的远红外线是什么吧?上图!

图片

自然界中,绝对零度(-273.15°C)以上的物体都是一个热能辐射源,不断向周围散发红外辐射,人体也是一样。


当室温低于体温时,人体通过皮肤散发出肉眼看不见的红外线热辐射能,其波段在7~14um之间。由于解剖结构、组织代谢、血液循环及神经功能状态不同,人体各部位温度不同,就能形成不同的热图。

图片

那么,如何正确地读取红外热图呢?


首先,我们需要明确红外热图的颜色代表了什么。


颜色代表不同的温度分布情况,就是温场情况,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温度分布,白色代表最高温,黑色代表最低温。温度由高到低的排列是:白~红~紫~橙~黄~绿~蓝~黑。


图片

读图时从整体上看颜色的分布,看均匀度和对称性。如左右对称,上下分布是否均匀等等。可以先找高温区和低温区在哪。如下图所示的高温区和低温区非常明显,通常黄色就是低温区的过渡色,有黄色的地方就是低温的开始或是低温区了。


高温的地方是炎症或静脉瘀阻、经络不通的地方,也就是问题点,寒凉的地方代表着气血不通畅,或代谢欠佳。

图片

很直观,但是这个只有色彩,我们还要知道人体温度的变化。


人体各部分的温度是不同的,体壳部分的温度为体表温度(最外层是皮肤温度)。体核部分(包括心、肺、脑、腹腔器官,肝脏温度最高)的温度为体核温度。


皮肤温度是不稳定的,容易受环境温度、衣着等条件影响,温度波动也较大,不同部位的差异也较大。体核温度比体表温度高、稳定,不同部位虽也有差异,但多维持在一个较恒定的范围。


由体表温度到体核温度之间,存在着温度梯度,当外环境温度变化时,两者间也会出现微妙的变化。如图所示,在外环境20℃和35℃时,人体温度分布模式发生显著的变化,即外环境温度升高,体核温度分布范围扩大。


图片

接下来我们简单了解一下人体的温度规律,这样我们才能结合热图去做解读。


一、总体上符合中心轴对称的分布规律。


二 、各部位生理温度是不同的,基本规律是:头颈部温度最高;上肢高于下肢;四肢近端高于远端;躯干腹侧面高于背侧面;胸部高于腹部;左胸高于右胸;上腹部高于下腹部;肝区高于脾区。

脂肪较多的组织温度较低;骨突部位如颊部、鼻尖部、额骨前、髂骨突等肤温也较低;通气径路如气管、鼻腔亦呈低温。


三、就组织结构而言,脂肪组织呈低温区;肌肉组织愈厚温度愈低;表浅脏器温度高于深层器官;大血管通过区温度增高;动脉高于静脉。


四、个体差异性是一个不可轻视的问题。某些人在身体的不同部位、不同时间、不同生理状态时皮肤温度也有变化。个体差异性使得每个人的热像不尽相同,甚至有人说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热像。


下面就是人体各部分的正常热图,可以认识一下↓


头面部正常热图

图片

正常腹背部热图

图片

正常下肢热图

图片

我们再来看几个常见病例的热图

图片

异常热源:颈部高热态分布或分布不对称。


评估提示:颈部异常热源(颈肌疲劳? 颈椎病? 颈部肌筋膜炎?)

图片

异常热源:整个头面部高热态分布。

评估提示:血压不稳定,高血压可能。

图片

异常热源:腰骶部可见大片状不规则异常高温

评估提示:腰骶充血性改变, 腰骶软损或腰骶,肌筋膜炎待排;腰骶部缺血性改变, 腰肌劳损待排。


图片

异常热源:下肢足背足趾见异常高温区

评估提示:下肢足背充血性改变,尿酸增高待排

图片

看到这里,大家是不是已经对如何看红外热图有了一定的了解呢?相信你已经大致会看红外热图啦。当然如果想对热图做一个更为深入地分析,只要跟上我们红云的培训,练习五步读图法,大家很快就可以成为专业的读图师啦。



分享